伴随文本: 文学文本生发与接受的机理符码
任何符号文本都不可能脱离伴随文本而独立存在, 对伴随文本的创造性运用是此文本生发的基础, 并以此构成了此文本的重要内容; 同样, 对此文本的解读, 也离不开对其伴随文本的解读, 解读伴随文本是解读此文本的主要途径和内容。文学文本作为符号文本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, 伴随文本是文学文本生发与接受的机理符码, 对其伴随文本解读, 有利于解释文学文本的生发场域、传播机制和符号表意及读者接受过程, 进而为文学文本的生成和接受进程提供更丰富的解读可能。
中国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主题述评
中国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,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,现代性与文化、审美的复杂关系研究,伦理道德的美学内涵与激进需要美学研究,美的本体论范畴与跨学科主题研究及艺术门类美学研究等基本主题。可以看出,中国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已经从原先捎带式、提及式的研究转向自觉的、独立的主题研究,并构成了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框架之一。但是,依然存在着研究主体力量单薄、研究对象狭窄、研究方法和路径尚需进一步丰富与多元化、缺乏全球性与本土性的比较融合思维等问题。
现代性场域下的悖论与超越——赫勒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
作为现代性的重要维度, 文化一直是赫勒重点关注的问题域。赫勒详尽地揭示了高级的、人类学的两组文化概念在现代性场域下的悖论表现及其深层原因; 尤其是针对高级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困境的转向, 赫勒重申了阐释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。在上述基础上, 赫勒提出了文化话语概念, 试图以此来解决前两种文化概念的悖论问题。赫勒承认文化话语并非完美, 为了避免滑入虚无主义,文化话语必须强调伦理学内涵。总之, 赫勒的文化话语概念类似于“理想的交往共同体”, 具有强烈的积极乌托邦色彩, 蕴含着超越和否定现存社会的价值指向, 从而实现类的全面超越与发展的意义。